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碱度的监测是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其直接影响腐蚀控制、结垢风险、水处理药剂的效能以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核心原因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维持pH稳定性,抑制金属腐蚀
循环冷却水中的碱度主要由碳酸氢盐(HCO₃⁻)、碳酸盐(CO₃²⁻)和氢氧化物(OH⁻)等碱性物质构成,是水体缓冲能力的重要指标。碱度能够中和因CO₂逸出、有机质降解或外来酸性物质引入所产生的H⁺,避免pH剧烈波动。
碱度过低(pH < 7):水体呈酸性,可溶解碳钢等金属设备表面的保护性氧化膜(如Fe₃O₄),引发全面腐蚀或局部点蚀,显著缩短设备寿命。碱度过高(pH > 9.5):在碱性较强的环境中,钢铁材质可能发生碱性腐蚀,例如生成Fe(OH)₂并进一步氧化为Fe(OH)₃,甚至引起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
通过持续监测碱度,可将系统pH动态调控于适宜范围,促进金属表面保护膜的稳定形成,从而有效控制腐蚀速率。
2.调控结垢趋势,保障传热效率
随着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提高,水中钙、镁离子与碱度同步上升。碱度与硬度共同决定了碳酸钙等沉积倾向:在高碱度、高硬度条件下,碳酸氢盐受热易分解,析出的碳酸钙垢层沉积于换热表面,显著降低传热效率,增加能耗,甚至引起管道堵塞。碱度监测为计算朗格利尔饱和指数(LSI)或莱兹纳稳定指数(RSI)提供关键参数,藉此可判断水质处于结垢区或腐蚀区,从而指导阻垢剂的投加或调整循环水浓缩倍数。
3.确保水处理药剂的效能
循环水系统常用的缓蚀剂、阻垢剂和杀菌剂等药剂的效果高度依赖于pH环境,而pH又与碱度直接相关:
缓蚀剂(如有机膦酸类):在弱碱性条件下才能有效络合金属离子并在设备表面形成完整保护膜;pH > 10 时易发生水解,药效下降。阻垢剂(如聚羧酸类):高碱度环境下易与Ca²⁺、Mg²⁺形成不溶性絮凝,导致失效。杀菌剂(如次氯酸钠):在适当碱性条件下分解速率减缓,作用时间延长。
因此,碱度监测有助于精确控制药剂投加策略,避免因pH失控引起的药剂失效或过量消耗。
4.控制系统运行风险并符合规范要求
碱度的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运行风险:碱度急剧降低可能导致pH下降,加速腐蚀;碱度过高则结垢倾向增强,影响热交换,甚至造成非计划停机。
国家标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050–2017)中对不同系统类型的碱度上限作出明确规定。定期监测碱度是实现合规、稳定、经济运行的必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