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供水系统中,余氯不合格往往与污染隐患相伴而生,这些隐患既源于设备维护疏漏,也与工艺设计缺陷相关。同时,二次供水余氯不合格并非单纯的指标异常,而是会引发从水质恶化到健康威胁的连锁反应。本篇具体介绍一下二次供水余氯流失的四大污染途径与余氯不合格的核心风险。
一、二次供水余氯流失的四大污染途径
1.储水设施清洁缺位:微生物滋生的“温床”
水池、水箱若长期未按规范清洗消毒,在夏季3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池壁易附着泥沙、有机物形成污垢,甚至滋生绿色苔藓;同时,水体中残留的微生物会以污垢为载体大量繁殖,加速消耗水中余氯——原本可维持12-24小时的余氯,可能在污染严重的水箱中4-6小时内就消耗殆尽,失去消毒能力。
2.防护装置失效:外源污染“入口”未堵
部分二次供水设施的通气管、溢流管未安装防护隔网,或隔网破损,导致蚊虫、鼠蚁、落叶等异物进入储水设施:蚊虫携带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体,会直接污染水体并消耗余氯;室外水箱若人孔未加盖密封,雨天雨水夹杂地面扬尘、垃圾渗入,不仅稀释余氯浓度,还会引入新的微生物,进一步加剧余氯消耗。
3.管道连接不当:污水倒灌的“隐形通道”
若水池的排水管、溢流管直接与下水道相连,或管口淹没在下水道污水中,当市政管网水压波动时,下水道污水可能通过“倒虹吸”原理倒灌进入水箱:污水中的高浓度有机物、病原体不仅会彻底破坏水体余氯,还会造成水箱内水体严重污染,即便后续补充消毒,也需更长时间才能恢复余氯达标。
4.储水时间过长:余氯自然衰减“超期”
自来水在水箱内的停留时间若超过24小时,余氯会因自然挥发、与水体中有机物反应而持续衰减——根据行业数据,常温下自来水在密闭水箱中停留1天,余氯浓度会下降30%-50%;若水箱容积过大、用水量少,停留时间甚至超过48小时,余氯浓度极易低于GB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管网末梢水游离氯≥0.05mg/L”的要求,无法实现持续消毒。
二、余氯不合格的核心风险
1.消毒失效:病原体传播风险剧增
余氯的核心功能是杀灭水体中的细菌、病毒及寄生虫卵。若余氯浓度低于0.05mg/L,这些病原体无法被有效灭活,居民饮用或使用这类水(如漱口、清洗果蔬)时,可能接触到病原体,增加感染肠胃炎、痢疾、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风险,尤其老人、儿童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更易受影响。
2.微生物泛滥:水质污染恶性循环
余氯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消失后,水体中的细菌、藻类会快速繁殖:细菌大量滋生会导致水体浊度升高、出现絮状沉淀物;藻类繁殖则可能使水呈现绿色、褐色等异色,同时释放代谢产物,进一步恶化水质。这种“微生物繁殖→消耗余氯→更多微生物繁殖”的恶性循环,会让二次供水彻底丧失卫生保障能力,成为新的污染源头。
3.感官恶化:异味异色影响用水体验
余氯不合格常伴随水质感官指标变差:一方面,微生物代谢会产生氨氮、硫化氢等物质,使水出现腥臭味、腐臭味;另一方面,余氯若因与有机物反应过度消耗,可能生成微量消毒副产物,导致水带有刺激性“药味”。这些异味异色不仅影响日常饮水、烹饪,还可能让居民对水质安全性产生担忧。
4.健康隐患:长期接触的潜在危害
长期饮用或使用余氯不合格的水,除了直接感染病原体,还可能因微生物代谢产物摄入引发慢性健康影响,如肠胃功能紊乱;若水体因余氯不足滋生有害藻类,其释放的藻毒素可能对肝脏、肾脏造成潜在损害。此外,部分微生物还可能附着在水管内壁形成生物膜,加速管道腐蚀,进一步污染后续水体。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产品中心
QQ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