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水环境中新污染物的污染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已开展了广泛的调查与评估工作,我国水系统中新污染物的污染分布表现出显著的时空特异性。具体而言,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中新污染物引起的急性风险整体较低,风险水平基本处于可控范围内。然而,在京津冀、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新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水平相对较高,部分污染物浓度可超过100 ng/L,部分区域存在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生态风险。因此,为了实现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的有效控制,有必要系统评估各地水源中新污染物的赋存特征,并依据区域差异,制定因地制宜的治理与管控策略。
水作为环境介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源中所检出的新污染物普遍具有浓度低、种类多样、结构差异显著等基本特性。同时,在净水工艺中,这些新污染物受到多种有机和无机背景基质的竞争与干扰,从而影响其去除效率。因此,为实现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有必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净化技术,并构建集成化的工艺组合策略,以增强对饮用水中新污染物水质风险的控制能力。
专家对分布在15个不同的水源地的52个监测点进行全年的调查采样,共检测115种新污染物,其中107种可被检出。总体而言,样品覆盖范围广泛,但多数污染物的检出浓度处于较低水平。监测结果显示,仅有5个点位的累积浓度超过了1000ng/L。从浓度水平分析,检出浓度较高的污染物包括磺胺甲恶唑、咖啡因、多菌灵和乙草胺,其浓度范围在77.7至100 ng/L。之间。
针对深度处理工艺,通过化学氧化与生物协同作用,来增强对可降解类抗生素和农药的处理效果。专家对于难降解的污染物,特别是针对全氟化合物提出了一种低成本极限吸附去除策略,并通过改进的吸附材料显著提升了对这类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此外,结合新污染物去除的智能化监测技术,构建形成饮用水新污染物风险控制的集成工艺,该技术体系已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开展工程示范,旨在构建覆盖新污染物识别、去除与风险响应全过程的技术体系,为我国饮用水中新污染物水质风险的系统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