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铅、镉、汞、铬、铜、镍等金属物质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超标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重金属污染可能广泛存在于水、气、土壤等多种环境。其中,重金属污水被认为是对环境损害较为严重及对人类危害较大的工业废水之一。
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
作为饮用水主要的地表水源,我国的河流、湖泊及水库中的主要重金属污染,按照严重程度依次为汞污染、镉污染、铬污染和铅污染,其它重金属如镍、铊、铍、铜在我国各类地表水饮用水体中的超标现象也很严重。
我国河流中,长江三峡库区江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主要受上游泥沙以及沿江城市和工厂“三废”排放的影响,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贵州和四川的汞矿开发对乌江下游的生态与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沿长江河口附近存在铜、锌和铅等污染。此外,黄河、珠江、海河等也受到不同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
我国重要湖泊中的第三大淡水湖泊太湖,其沉积物中重金属砷、铬、汞污染程度高于其它重金属。吉林市、长春市饮用水源地的松花湖入湖河流沉积物的汞污染较40年前有加重趋势,生物体内重金属汞呈明显富集。
海水中重金属负荷受工业“三废”的排放及酸雨的影响,有加重趋势。据监测,大连湾和渤海锦州湾底泥中重金属锌、铅、镉和汞等均存在超标现象,致使底栖生物体内有毒重金属存在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风险。由此可见,海洋也未能幸免重金属的污染,如不重视和控制,将愈发严重。
水体重金属检测方法
1.原子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是目前痕量元素分析的重要方法,它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2.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检测的基本原理是比尔 - 朗伯定律(A=εbc)。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是一种相对比较廉价的检测方法,水样中大部分离子均可用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且检出限可达到很低。
3.质谱法
质谱法是将待测物质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利用稳定的磁场(或交变电场)使带电粒子按照核质比的大小顺序分离开来,并形成可以检测的谱图。在重金属检测中一般使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将电感藕合等离子体与质谱联用,利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使样品汽化,将待测金属分离出来,从而进人质谱进行测定。
4.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是一种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来确定其组成与浓度的方法。电化学分析法检测重金属主要包括伏安法、极谱法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等。电化学分析的测量信号是电导、电位、电流、电量等电信号,所以电化学分析的仪器装置较为简单,易于自动化和连续分析,是一种公认的快速、灵敏、准确的微量和痕量分析方法。
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1.沉淀法
主要通过向重金属污水中投加一定的絮凝剂、还原剂等化学物质,使相应污染物质与投加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后沉淀,以进行污染物质的处理或再利用。一般来说,沉淀法主要包括还原-沉淀法、絮凝浮选沉淀法、氢氧化物沉淀法等不同方式。
2.物理化学法
是利用生物质的物理特性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通常来说,生物吸附剂相比于沉淀法具有可降解,不发生二次污染的特点,且其来源广泛,获取更为容易,生物吸附剂的使用也能够更有效回收重金属物质。
3.电化学处理技术
主要包括电解法、膜分离技术及电沉积。目前,膜分离技术是较为高效的一款电化学处理技术下的重金属污染分离技术。该技术利用高分子所具有的选择性特性以进行物质分离工作,其中电渗析法适配处理电镀工业废水、反渗透法适配处理重金属废水,而膜萃取技术在金属萃取方面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市场。
4.生物化学法
也是一种处理重金属废水的重要手段。如,微生物及藻类处理,可通过生物絮凝、吸附等特点实现重金属物质的转化。据了解,微生物处理工艺得到工业应用较多的是生物硫化法。其中,生物絮凝法也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处理方法,其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进行絮凝沉淀,安全方便无毒、不产生二次污染、絮凝效果也较好。
随着社会对污染源头控制力度的加大,重金属污水从源头减量是必然的,再辅以多种高效、无污染的重金属污水处理方法进行末端管控,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正在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