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标准体系非常完备,涵盖了水质卫生、工程建设和水质检验等多个方面。与国际标准(如WHO、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相比,我国的标准体系在设置和内容上均处于先进水平。我国游泳池水质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如卫生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如北京地标、上海地标等)。
例如,国家标准GB 37488是卫生行业现场监督执法的依据,其中规定了12项水质指标及其限值。不同标准在某些指标的限值上存在差异,例如:浊度国标限值为小于1 NTU,而北京地标和上海地标限值为0.5 NTU。氰尿酸国标限值为50 mg/L,而北京地标和上海地标规定室内池不得检出,室外池限值为30 mg/L以下,这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一致。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标准。目前,国家卫健委和中国卫生监督协会正在牵头制定一些新的行业标准,例如尿酸现场检测方法和水质在线检测技术规范。这些标准将进一步推动游泳池水质检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游泳池水处理是保证水质达标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循环净化处理系统。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包括混凝、消毒、调节PH,包括抑藻杀藻、加硫酸铜,水温调节与补水等。
在水处理中,一些常规参数比较关键,例如,浊度,反映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含量,是水质清澈度的重要指标;余氯用于消毒,确保水体中细菌和病毒的灭活;pH值能够影响消毒效果和游泳者的舒适度,通常控制在7.2-7.8之间;总碱度维持水体的缓冲能力,防止pH值波动。钙硬度与水体腐蚀性和设备保护密切相关。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参数也起着关键性作用,例如,臭氧和溴在使用臭氧消毒时需监测其浓度;ORP(氧化还原电位)能够反映水体的消毒能力,是消毒工艺的重要指标;尿素是游泳池水质卫生的重要指标,超标会影响游泳者健康。
根据住建部标准CJJ 122,游泳池水质的检测频率应根据在线检测和人工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碱度虽未在国标中明确规定,但作为水处理的关键参数,其检测频率也需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