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是评估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监测水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判断水质的好坏,通过及时发现和识别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我们可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保护身体健康。
水质常规微生物检测指标有哪些?
新版《生活饮用水标准检测方法》GB/T5750-2023将于2023年10月1日实施,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已于2023年4月1日实施。新卫生标准中微生物常规指标略有变化,去掉了耐热大肠菌群指标,只有总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三项指标。
1.总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
一群在37 ℃培养,24 h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总大肠菌群包括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的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2.大肠埃希氏菌(多管发酵法)
一群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存在于人和温血动物肠道中。大肠埃希氏菌就是常说的大肠杆菌,耐热大肠菌群主要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组成,也包括一些肠杆菌科的其他细菌,如耐热克雷伯氏菌等。主要来自于温血动物的粪便,尤其是人的粪便,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基本上意义是一样的,大肠埃希氏菌更能代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新标准因此只保留了大肠埃希氏菌,去掉了耐热大肠菌群。
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的存在指示水可能受到了人或动物粪便的污染。这些致病微生物(病原体)会导致腹泻、腹痛、恶心、头痛或其他症状。可对婴幼儿和免疫系统严重受损的人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
3.菌落总数
在一定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培养后所得1mL水样中的微生物菌落个数。是生活饮用水常规卫生学指标,显示饮用水被细菌污染的程度。用于指示水处理效率,控制微生物的指标
生活饮用水中菌落总数与健康风险并无直接相关性,但水中菌落总数过高,往往提示在水处理系统或输配水系统中有微生物生长,即输配水管道受到污染,导致水中生物膜的形成,从而可能引起水产生颜色或气味,影响使用人群的主观感受,因此菌落总数是判定水质被微生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可作为消毒效率和管网系统清洁的运行指示,饮用水尤其是二次供水和末梢水均需检测菌落总数情况。国家标准指标限值是100MPN/mL ,大于这个数样本菌落总数指标就定义为不合格。
水质微生物检测基本原理
微生物检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和技术。水中微生物检验基本原理包括水样采集、培养(将样本接种到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上,并提供其生长所需的条件,促使微生物生长繁殖)、观察和鉴定(培养后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形态、颜色、代谢产物等制定各类生化实验,从而进一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方法越来越多,微生物检验既可以使用传统的检验方法,也可以使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传统的检验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等待微生物生长,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来快速鉴定微生物的存在及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