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五小水体”,指的是农村的小河、小塘、小沟、小渠、小库。这些水体缺乏管护,河长制难以有效覆盖。宿迁市创新开展“乡贤护水”行动,作为河长制的补充和延伸。自下而上的“五小水体”管护夯实了宿迁市农村黑臭水体的整治基础。入选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家试点城市之后,宿迁市获得中央生态环境资金专项补助5000 万元。对这个江苏省经济相对薄弱的市来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助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更大突破。截至目前,宿迁市已完成试点地区全部12处水体的治理,是全国首批15个试点城市中已完成治理任务的5个城市之一。
“五小水体”管护 奠定试点工作基础
“五小水体”就像江河湖库的毛细血管。宿迁市的“乡贤义务护碧水”行动,发挥老村干、老教师、老党员及成功人士等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通治水的“最后一公里”。排查显示,宿迁市共有“五小水体”一万余处,具备管护条件的有6491处,由全市乡贤护水员5130名进行管护。
在适合的“五小水体”里种上菱藕等有观赏性和食用性的水生植物,既能净化水质,又能阻止杂草蔓延,还可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这样的治水“金点子”是沭阳县桑墟镇的乡贤们想出来的。宿迁市还逐步建立了乡贤护水常态长效机制,包括“一处水体、一名乡贤、一块牌子、统一护水活动日”的“四个一”机制,月查季评考核细则,将河长制衔接联席会议机制等,确保一护到底、常护常清。
控源截污 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五小水体”管护也助推了宿迁市城乡黑臭水体治理。2019年,宿迁市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0年,宿迁市制定《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方案》,开展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排查,系统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2022年,财政部和生态环境部将宿迁市确定为2022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宿迁成为江苏省首个也是唯一入选城市。
本次宿迁市纳入国家试点支持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共12处,水域面积共24万平方米,涉及沭阳县、泗阳县、宿豫区、宿城区4个县区,12个建制村。总投资达1.15亿元,其中,控源截污和清淤疏浚资金为9156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0%。控源截污是宿迁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重中之重。“我们累计完成管道铺设61公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8座,建设生态沟渠44公里,新建化粪池142座。”宿迁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处长申红说。统计显示,目前,全市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990吨/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7.1%。
乡村美不美,关键在于水。随着植物及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和补水、活水措施效果的显现,宿迁市试点村庄的村容村貌获得明显改善。以试点带动示范,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当做一项系统工程,宿迁市扎实推动建章立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水质监测数据印证了宿迁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的成效。数据显示,宿迁市12处试点水体水质大幅改善,水质监测指标远优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达标要求。2023年,宿迁市50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达标率为100%,优于Ⅲ类的水体比例为96%,水环境质量创有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