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月,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持平。
从主要江河水质状况上来看,2023年1月—12月,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1.7%,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4%,同比持平。从重点湖(库)水质状况及营养状态上来看,监测的209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湖库个数占比74.6%,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4.8%,同比持平。
205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库)中,中度富营养的8个,占3.9%;轻度富营养的48个,占23.4%;其余湖(库)为中营养或贫营养状态。其中,太湖和巢湖均为轻度污染、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滇池为轻度污染、中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洱海和白洋淀均水质良好、中营养;丹江口水库水质为优、中营养。
每次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公布后,哪座城市水质较好跻身前30名,哪些相对较差处于后30名,都成为关注的焦点。先从今年跻身前30名的城市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占9席,在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4席,在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二;甘肃省次之,占3席。这3个省份占据了2023年“好水”的半壁江山。
从排名数据显示,与2022年相比,2023年,柳州市依旧处于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第一名,代表着全国城市地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最好水平。浙江省的丽水市从2022年的第十名跃升至第二名。陕西省的汉中市近3年来首次进入“好水”年度榜单。无论是位列前茅,还是高位进步、跻身榜单,各城市只有不断自我加压、拿出治水真举措,才能保住“好水”。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2023年1月—12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排名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石河子市变化程度为-33.65%,位居地表水环境质量同比变好中位居榜首。
在不少城市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的同时,不少省份以及城市的水环境仍有很大的进步改善空间。在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后30位的城市中,河南省占6席,安徽省占4席。这两个省份占据了2023年“差水”30名榜单中的三成以上。
2023年年底,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进驻河南省,在督察过程中,督察组通报了河南5个典型案例,其中3个都与“水”有关。虽然涉及的是水环境不同方面的问题,但是背后反映出河南在治水上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水环境质量不理想的还有安徽省。长江流经安徽省416公里,长江大保护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安徽省多地曾因水环境治理不力,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点名。因此,安徽在保障河流安澜的同时还应下更大力气,加快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流。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1月—12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后30位城市中,山东省潍坊市排名倒数22位,这和潍坊市白浪河柳疃桥断面出现严重人为干扰、对该断面进行了最差值替代处理有一定的关系。在2023年1月—12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排名后30位城市中,十堰市官山河孙家湾和浪河口断面、宁波市四灶浦闸断面也出现严重人为干扰,因而对上述3个断面进行了最差值替代处理。
从2023年的城市水质排名可以看出,进步或者保持前列的城市近些年除了自然禀赋良好以外,都拿出了过硬的治水举措,争取稳中向好。而排名靠后的城市,部分在水环境治理上出现了懈怠和欺瞒,导致水质情况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