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但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盐排入海洋环境,会导致海水的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稳中向好,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黄海北部、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仍存在劣四类水质分布,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自然界中氮素蕴藏量丰富,以3种形态存在:分子氮N2、有机氮化合物及无机氮化合物,其中水体中的氮主要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两大类,其总量称为总氮。而我国入海河流水体中的总氮以溶解态无机氮为主,是陆海统筹协同治污的关键指标。
多年来的监测结果显示,当前一些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近岸海域海水中氮磷主要是来自河流输入、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海水养殖活动和海洋大气沉降等。
根据生态环境部要求,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沿海各地市,当前正认真落实总氮削减各项要求,按照“统计分析找源头、减排分析找部门、加密监测找区域、地毯排查找主体”等“溯源明责四步法”,深入开展溯源排查、污染源解析与问题识别,查明白问题根源,确定重点管控断面和治理单元,从“问题在哪里、症结在哪里、措施在哪里、目标在哪里”四个“在哪里”制定了重点管控行业和治理区域的措施任务清单。
随着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入海河流总氮管控措施逐步推开,海水养殖、港口船舶污染治理和监管不断加强,海洋开发活动监管力度逐步加大,陆源和海上氮磷污染的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管辖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4%,同比基本持平;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比例为8.9%,同比减少0.7个百分点。
此外,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三大重点海域94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平均浓度为3.27mg/L,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2 mg/L,与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0.26mg/L。其中,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入海河流总氮平均浓度分别为3.86mg/L、2.07mg/L、2.85mg/L,与2020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0.49 mg/L、0.07 mg/L、0.39 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