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常规指标“氯酸盐(使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时)”的名称修改为“氯酸盐”,删除了限定条件,这次修订表明无论采用何种消毒工艺,出厂水氯酸盐指标均不得超过0.7mg/L的限值。看完这个修订后,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会和小编一样,心中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将“氯酸盐”的名称做修改?氯酸盐是怎么产生的?
“氯酸盐”名称发生变化的原因
由于不仅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工艺会产生氯酸盐副产物,而且次氯酸钠消毒工艺中也会产生氯酸盐,因此把“氯酸盐”的名称做了修改。
氯酸盐的产生原因
以次氯酸钠消毒为例进行讲解:成品次氯酸钠溶液性质不稳定,在溶液中能发生多种化学反应,产生氯酸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1.成品次氯酸钠溶液在储存过程中,常温下也容易发生分解和歧化反应,导致有效氯浓度不断降低,歧化反应会生成副产物氯酸盐。
2.次氯酸钠在水中发生水解,产生次氯酸;pH值越低,次氯酸比例越高;次氯酸与次氯酸根共存,反应生成氯酸盐。
注:次氯酸钠分解产生氯酸盐主要取决于:储存温度、储存时长、重金属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初始浓度及pH值,其中储存温度及时长是影响氯酸盐形成的重要因素。
与成品次氯酸钠相比,通过现场制备的方式有利于减少氯酸盐的形成。
1.现场制备的次氯酸钠通常是现制现用,储存量少,且无需长期储存;
2.现场制备的次氯酸钠浓度通常低于1%,因此和高浓度的成品次氯酸钠相比具有非常缓慢的降解率。
降低氯酸盐产生的方式
1.水厂采购成品次氯酸钠时,除了按照现行标准来测定有效氯和重金属杂质以外,还应检测氯酸盐的含量。
2.现场制备次氯酸钠,应控制反应温度等条件以尽量降低次氯酸盐含量。
3.次氯酸钠应该存放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夏天的存放时间不超过10天;气温常年较高的区域,建议夏天采用空调等控温措施降低储存温度,尽量控制室温在25℃以下。
4.若购买高浓度次氯酸钠,则需现场进行稀释后进行储存。
5.储罐中的次氯酸钠用完后再添加,避免因储存时间过长不断分解产生氯酸盐副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