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分界处,同时具有长江、清江岸线,是三峡坝区的生态屏障。在宜昌市,遍布长江、清江流域的入河排污口多达1973个,是“全省最多”。如此众多的排污口,整治工作是如何高效推进的?在宜昌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郑斌看来,分类推进整治、强化部门协同,无疑是打好排污口整治这场硬仗的“宜昌经验”。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宜昌市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住建、水利、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配合的工作体系,推进“查、测、溯、治”等重点工作任务。
协同推进溯源整治
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千余个排污口责任主体如何确定?宜昌市通过“资料溯源、调查溯源、攻坚溯源”等方式,建立责任清单,鼓励各县市区委托第三方技术单位辅助开展污染源排查溯源,查清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其隶属关系,确保工作质量。
小小排污口,可背后牵扯的是住建、城管、交通、农业农村等众多部门。如何统筹协调?宜昌的做法是“借力”。我们结合各部门已有的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港口码头整治专项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等工作,协同推进排污口整治工作。”宜昌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周晓云说。根据分类及溯源情况,宜昌还进一步编制完成了《宜昌市长江、清江入河排污口基础信息档案》,做到“一口一档”。
多举措筹集资金
为解决资金困境,宜昌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城区与三峡集团签署《共抓长江大保护 共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合作推进“四水共治”,启动投资103.8亿元的宜昌城区污水厂网与生态水网项目,从根本上治理城市雨污分流和污水错接、混接、乱接问题。宜都市还将排污口整治纳入河道治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内容,与三峡集团进行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计划投入资金3000万元用于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工作。
此外,宜昌市统筹资金200万元开展排污口水质监测,落实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工作。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港口码头等以及排放量大、环境影响较大的排口,全部由市级统一设置二维码和标识牌,方便后续日常管理和公众监督。
聚焦截污治污,创新整治“不留死角”
“点点大屏,重点排污企业、污水管网、污水厂、入江排口等水质水量,尽在掌握。”在宜昌猇亭区,可视化的水环境安全监管平台上线。猇亭区正是通过“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的实施,推进区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
点军区排口整治后保留雨洪排放功能
截至目前,宜昌市已全面完成1973个入河排污口的现场调查、监测、溯源、命名编码等工作,1366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完成率69.2%。“其余的排污口整治工作很多都涉及到管网改造等,尚需时间。”郑斌指出,宜昌市将按照“一口一策”方案要求,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严格整治验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