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职责划转至生态环境部门后,如何打通岸上和水里、实现以水定岸,一直是改革关注的重点。江西省九江市以不突破江段纳污容量为宗旨,通过查源、论证、协商、变更“四步法”,探索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排污许可三项行政许可协同管理的新路径,既保护好了一江清水,又满足了企业生产需求,还为未来发展腾出了空间。
以水定岸,必须协同
长江大保护是当前我国守护水环境安全的重要工作,入河排污口作为打通岸上和水里的关键环节,是保护长江、维护长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入河排污管控一直是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记者了解到,我国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排污许可都规定了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但不完全统一,产生管控“模糊地带”,影响许可事项严谨性,也使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犯了难。
位于江西北部的九江市,有着“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之称,北临长江、南倚庐山,全揽152公里长江岸线,是长江大保护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首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城市。随着九江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化细化,三项行政许可依据不一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以长江湖口—彭泽保留区(右岸)为例,该江段的纳污容量为化学需氧量1552吨/年,氨氮128吨/年,生态环境部门批准的排污量为化学需氧量2447吨/年,氨氮166吨/年。
摸清底数,启动协同
摸清入河排污底数是开展协同的第一步。九江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摸排、走访、调查,厘清长江湖口—彭泽保留区(右岸)共有7个入河排污口,包括两个园区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和5个重点企业入河排污口,掌握这7个入河排污口实际排污情况,长江湖口—彭泽保留区(右岸)的纳污情况就明晰了。
在摸清入河排污底数的基础上,九江市委托第三方对允许排污量开展了深入调查和论证。与以往通过排放标准折算排污总量的做法不同,此次调查论证通过核实两个园区污水处理厂和5家重点企业近三年的实际生产产能、实际排放水量、实际排放浓度,核算排污总量;对未达产企业,结合现有产能的实际排污总量推算达产后的排污总量。
三方协商,实现协同
根据论证结果,两家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污指标重新分配后仍有余量,且未来接管企业排放浓度难以预测,暂不调整;5家重点企业,依据核定(预测)排污总量,参考入河排污口审批数据、环评审批数据和排污许可数据,论证需提出既能满足企业满负荷生产,又能保证排污指标重新分配后不突破江段纳污能力的建议值。考虑5家重点企业排污状况存在差异,其排污总量不能“一刀切”,还需“一企一策”。
为保证工作落地,九江市、县政府以及市生态环境部门出面,根据各企业排污具体情况,采取三方协商方式,共同商讨确定排污指标。例如,神华九江电厂排放的是循环冷却水,这种水通常为中性或弱碱性,污染物浓度不高,适合回用。湖口县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就为其找到并谈好了对水质要求不高的“下家”,实现了尾水回用,并同步完成了企业排污许可证变更。另一家环评审批量、排污许可量与实际排放量相当,由于历史原因,入河排污口审批量小,在要求企业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治污水平的基础上,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响应,为其重新办理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