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产品因其价格低廉、重量轻、坚固耐用,在过去几十年中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随之产生的塑料污染和相关的生态影响已成为21世纪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塑料在环境暴露下可裂解为不同尺寸(粒径<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即微塑料(MPs)。微塑料根据其来源大致分为2类:一种是初级微塑料,主要源自于纺织品、药品、个人护理产品和研磨材料;另外一种是次级微塑料,来源于经历生物和物理化学降解过程的塑料碎片。
微塑料可以从土地或废水处理设施中传播到淡水环境,最终汇集至海洋。进入水生环境后的微塑料能迅速被微生物定殖,形成一个与周围的基质显著不同的独特生态位——“plastisphere(塑料圈)”,导致其表面上的细菌群落不同于周围环境。2015年,Tender等率先报道了比利时北海中微塑料表面的细菌群落特征。此后,研究者相继揭示了海洋、江河和湖泊等水体环境中微塑料表面的细菌群落结构。环境中大多数微塑料的化学特性均非常稳定,耐腐蚀且难以被微生物降解,故可以在环境中持久存在。
微塑料不但可以为定殖于表面的细菌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有机基质,还可以帮助细菌抵抗环境压力,增强细菌的扩散能力。因此,微塑料被公认为当今环境中细菌的重要新兴栖息地之一。随着细菌在微塑料表面定殖,微塑料的特性(例如尺寸、密度和表面粗糙度)也会发生改变,这主要受定殖细菌形成的生物膜的影响。生物膜覆盖的微塑料被证明对污染物的亲和力高于原始塑料。因此,微塑料表面细菌定殖可能会加剧污染物传播至环境中,对生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