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食品由于保存方式不当导致无法食用的情况。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判断,如气味和色泽是否发生变化、有无腐败变质情况的出现。但这种感官检测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全部的情况,例如我们在超市中购买进口冷冻肉或者冷冻水产品时,用肉眼无法判断出食物是否变质;也可能存在外表无异常,食物内部已经出现腐败变质的情况。那么,如何去判断进口冻品是否存在变质的情况呢,我们可关注一个理化数值——挥发性盐基氮。
什么是挥发性盐基氮?
挥发性盐基氮(TVB-N)是指动物性食品由于酶和细菌的作用,在腐败过程中使蛋白质分解而产生氨以及胺类等碱性含氮物质。此类物质具有挥发性,其含量越高,表明氨基酸被破坏的越多,特别是蛋氨酸和酪氨酸,因此营养价值大受影响,是反映水产品和肉的鲜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挥发性盐基氮对健康的危害:
挥发性盐基氮对人体没有直接的危害,它作为蛋白性食品新鲜度的指标,主要反映食品腐败程度。然而,挥发性盐基氮超标意味着食品已腐败变质不宜食用。
食品腐败变质不仅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色、香、味,使人产生厌恶感,而且还可能产生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引起食用者发生急性中毒或产生慢性毒害。
1.常见急性中毒:多以急性肠胃炎症状出现,如呕吐、恶心、腹痛、腹泻、发烧等,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健康。但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症状,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
2.慢性中毒或潜在性危害:长期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往往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可能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挥发性盐基氮检验标准及限量标准:
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273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GB10136-2015)中规定了关于不同水产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理化指标。
海水鱼虾≤30mg/100g
海蟹≤25mg/100g
淡水鱼虾≤20mg/100g
冷冻贝类≤15mg/100g
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25mg/100g
预制动物性水产制品(不含干制品和盐渍制品)≤30mg/100g
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GB5009.228-2016)中规定了食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方法,可通过半微量定氮法、自动凯氏定氮仪法、微量扩散法计算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该方法适用于以肉类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动物的鲜(冻)肉、肉制品和调理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和海产品及其调理制品、皮蛋(松花蛋)和咸蛋等腌制蛋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