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藻(蓝藻,Cyanobacteria)是一类光合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及潮湿土壤中。在富营养化(氮磷过量)的水体中易爆发性繁殖,形成水华(Algal Bloom),严重影响水质、生态和人类健康。
蓝绿藻的特性与危害:
(1)基本特征
形态:单细胞、丝状或群体,含叶绿素a和藻蓝素(呈蓝绿色)。
繁殖条件:
1.光照充足(夏季高发)
2.水温20-30℃
3.氮磷富集(来自农业径流、生活污水等)
(2)主要危害
1.生态破坏:覆盖水面→阻挡阳光→水生植物死亡→水体缺氧→鱼类窒息。
2.水质恶化:产生腥臭味,增加浊度,堵塞滤池(如自来水厂)。
3.毒素风险:释放微囊藻毒素(MC-LR)、神经毒素等,危害人体(肝损伤、致癌)。
4.经济影响:增加水处理成本,影响渔业、旅游业。
蓝绿藻的检测与识别:
(1)肉眼观察
水华特征:水面漂浮蓝绿色油膜状物质,搅动后呈颗粒状分散。
异味:散发霉味或腥臭味。
(2)实验室检测
显微镜检:观察藻类形态(如微囊藻、鱼腥藻等)。
毒素检测:ELISA法或HPLC测微囊藻毒素(MC-LR限值:1 μg/L,WHO标准)。
叶绿素a浓度:>10 μg/L预示藻类活跃(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蓝绿藻治理需“短期应急+长期控源”结合:
1.应急处理:打捞、化学杀藻(如二氧化氯)、超声波。
2.长期防控:生态修复、减少氮磷输入、生物调控。
3.毒素风险:优先采用活性炭吸附或高级氧化工艺。
以上就是关于蓝绿藻相关问题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