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是以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化合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但氨氮超标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对鱼类、蛙类等水生生物有毒害。
氨氮的来源及超标原因
非离子氨(NH3)在浓度很低时,也会抑制水生动物生长,损害皮肤、鳃等黏膜组织,加重疾病。养殖中后期,饲料使用量大,粪便、残饵积累多,蛙池、鱼池氨氮指标普遍超标,对养殖动物造成长期胁迫应激,大大提升疾病发生率。池塘水体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池水和底泥中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及水生生物的代谢。
1.高密度养殖及淡水综合养殖的水体中,大量残饵、水生动物大量排泄物的累积;
2.使用消毒药剂后未及时补充有益菌,导致水生态失衡、氮循环受阻。
池塘氨氮标准
大量研究表明,一般水产用水要求氨的浓度不应超过0.5mg/L。
水产养殖降低氨氮最有效的方法
1.更换水源:如果可能,尽量使用清洁的水源,如新鲜的水库水或河流水。这些水源通常氨氮含量较低。
2.加强生物过滤:使用生物过滤器,如活性炭过滤器或陶瓷过滤器,可以有效地去除氨氮。这些过滤器通过吸附或生物降解的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3.使用微生物制剂:一些特殊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从而减少氨氮的产生。例如,硝化细菌可以分解氨氮,而光合细菌可以吸收有机物质,减少氨氮的来源。
4.控制饲料投喂:过度投喂饲料会导致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增加,进而增加氨氮的产生。因此,控制饲料投喂量,根据水生生物的需要进行合理投喂,有助于减少氨氮的产生。
5.定期排水:定期排出部分老水,注入新水,可以带走一部分氨氮。但是,排水前要确保排水区域的安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6.加强池塘管理: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残饵和排泄物,减少有机物质的积累,从而减少氨氮的产生。此外,合理种植水生植物和藻类,增加池塘的生态多样性,也有助于降低氨氮浓度。
7.使用化学药剂:一些化学药剂,如沸石、膨润土等,可以吸附水中的氨氮。但是,使用这些化学药剂时需要注意使用量和安全性,避免对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8.增加溶解氧: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可以促进硝化细菌等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氨氮的分解和转化。可以通过机械增氧、投放增氧剂等方式增加溶解氧。
9.合理混养:在养殖过程中,合理混养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水生生物,可以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消耗水中的氨氮。例如,养殖鱼类和贝类时可以混养一些滤食性鱼类或滤食性贝类,它们可以吸收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有机物质,减少氨氮的产生。
10.定期监测:定期监测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如果氨氮浓度过高,可以采取紧急换水、增加生物过滤器、使用化学药剂等方式进行控制。
总之,降低氨氮浓度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更换水源、使用生物过滤器、使用微生物制剂、控制饲料投喂、定期排水、加强池塘管理、使用化学药剂、增加溶解氧、合理混养和定期监测等。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氨氮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