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游泳池水质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吗?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关于一些游泳池水质不合格的报道,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游泳池的水质标准。
《游泳场所卫生规范》规定:游泳池水(包括儿童涉水池连续供给的新水)应保持游离余氯浓度为0.3~0.5mg/L,浸脚消毒池水余氯含量应保持5~10 mg/L,应当每4小时更换一次。2016年新发布的游泳池水质标准对余氯的规定更加细致:游离性余氯限值在0.3~1.0 mg/L之间,化合性余氯限值<0.4 mg/L。标准中不仅规定了以浑浊度、pH、尿素、游离性余氯为代表的泳池池水水质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还规定了三氯甲烷、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等为代表的非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具体见下表。
其中表2第4个检测项目三氯化氮是一种典型的游泳池水质消毒副产物,由加氯消毒时氯与水中的含氮化合物反应生成,游泳池水质标准规定游泳池原水应符合GB5749的要求(对氨氮、硝酸盐氮的要求限值很低),因此池水中大部分含氮化合物并非来自原水,而是外来引入的——其实就是游泳者的尿液!
游泳池水质消毒方式可根据泳池规格、环境适用、要求高低及经济性选择,常用的泳池消毒方式有加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1.加氯消毒
是目前采用最多的泳池消毒方式,消毒剂以次氯酸钠、液氯、次氯酸钙、二氧化氯为代表,水中氯离子可进入细菌细胞内部杀死细菌从而达到消毒作用,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消毒效果好、持续性等优点。但传统的加氯消毒会在消毒过程中产生诸多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消毒副产物,水中的氯化物也会刺激人的眼睛及皮肤,引起红眼及皮疹等症状,还会对设备造成腐蚀作用。游泳池水质中余氯可与尿液中的含氮化合物生成以三氯化氮为代表的消毒副产物。
2.臭氧
这是一种氧化能力极强的氧化剂,臭氧的氧化杀菌力强,在与水接触后,仅需几十秒的时间就可以将细菌、霉菌、孢子以及带病毒的芽孢等杀灭,臭氧的原料是取自空气中的氧气,使用完之后的副产物仍是氧气,对环境无影响。臭氧无持续消毒功能,需要氯长效消毒加以辅助,臭氧消毒可降低氯的用量,大大降低氯消毒副产物的产生,但是臭氧消毒系统较复杂,成本高,主要用于高标准游泳池。
3.紫外线消毒
采用中压紫外线灯管,其优点是高效广谱,消毒过程不产生有害副产物,消毒效果不受水温变化影响,占地面积小、运行安全,但紫外线消毒无持续消毒功能,需要氯长效消毒加以辅助,比单一加氯消毒可大量降低氯的投放量,使游泳池水质中的氯含量降低,减少了消毒副产物。此外,紫外消毒效果受浑浊度、水深等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