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大肠菌群又称耐热大肠菌群,是生长于人和温血动物肠道中的一组肠道细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故称为粪大肠菌群。受粪便污染的水、食品、土壤等均含有大量的这类菌群,若食品、饮用水中检出粪大肠菌群,则存在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
粪大肠菌群检测标准
粪大肠菌群对医疗污水、城镇污水、生活饮用水的要求各不相同,其中生活饮用水要求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
医疗污水要求
城镇污水要求
粪大肠菌群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滤膜法、酶底物法、纸片快速法以及多管发酵法。其中滤膜法作为国家标准方法之一,因检测成本低,操作相对简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业粪大肠菌群的检测当中。下面一起了解一下滤膜法检测粪大肠菌群的相关事项。
粪大肠菌群检测原理
待检测的样品经过孔径为0.45μm的滤膜过滤,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然后将滤膜至于MFC选择性培养基上,在特定温度(44.5℃)下培养24h。粪大肠菌群在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蓝色或蓝绿色的菌落,通过对这些特征菌落的计数,确定样品中粪大肠菌群浓度。
粪大肠菌群检测步骤
粪大肠菌群的检测步骤主要有样品采集、过滤、接种培养、计数几步。
1.样品采集
采用无菌的采样瓶在采样点采集样品,样品采集量根据水体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250mL。
2.样品过滤
将无菌滤膜贴放在已灭菌的过滤装置上,固定过滤装置,将样品充分混匀后抽滤。
3.接种培养
将滤膜移放在MFC培养基上,滤膜截留面向上,倒置培养皿,放入44.5℃±0.5℃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2h。
4.计数
对培养基上呈蓝色或蓝绿色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出粪大肠菌群浓度。
粪大肠菌群检测注意事项
1.样品采集时,如采集的水样是含有余氯或经过加氯处理的水样,需在采样瓶灭菌前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如采集的是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的水样,则在采样瓶灭菌前加入EDTA-Na2溶液。
2.过滤时,如滤膜法用于污、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检测,过滤体积不得小于10mL,如接种量小于10mL,应根据接种量以10倍进行逐级稀释并尽可能将滤膜上生长的粪大肠菌群数控制在20-60个。
3.计数时,培养基上呈蓝色或蓝绿色的菌落为粪大肠菌群菌落,予以计数,其它呈黄色、淡黄色或无色等菌落不予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