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半年度“成绩单”出炉:定类指标总磷浓度为0.050毫克/升,同比下降13.8%,达Ⅲ类标准。上半年,太湖无锡水域总磷、总氮浓度均好于全太湖平均值。此外,各项水质指标均创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无锡的太湖北部湖区是全太湖5个湖区中唯一总磷、总氮浓度同比双降的湖区。15年检政府为治理太湖投入1000多亿元,“母亲湖”水质由劣Ⅴ类跃升至Ⅲ类!
从2007年以来的水质监测数据看,太湖无锡水域总磷浓度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的过程。2007-2014年总体下降,浓度由0.115毫克/升降至0.064毫克/升。2015年起反弹明显,至2019年攀升到0.086毫克/升,此后又连年下降。“今年上半年水质监测到的蓝藻水华同比减少25次,平均聚集面积同比减少近10%。”相关人士表示,受气温、风力等影响,上半年藻情形势平稳,底泥氮磷释放较少,相应的湖体氮磷浓度就较低。
2020年底至2021年初,滨湖区投资6000余万元实施贡湖(雪浪片)水域应急清淤工程。该工程对南泉沙渚——埭港大堤长约11.2千米沿线近岸清淤疏浚底泥约32.85万立方米。2022年,滨湖区投资近4400万元实施梅梁湖(犊山口)应急清淤工程,对梁溪河节制闸至犊山口段长约1.3公里区域实施生态清淤,清淤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清淤底泥约22.39万立方米。2021年,滨湖区投资1800余万元,修建加压控藻深井1座,藻水处理量达每小时3600立方米。此外,投资3500余万元,实施壬子港藻水分离二次提能改造工程,藻水日处理能力提升至5000吨。
作为太湖的两条主要入湖河道,梁溪河、直湖港及其支浜水质整治工作对“治太”一向有着突出作用。根据《梁溪河流域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滨湖区相继实施控源截污、箱涵治理、支浜整治、调水引流等工程,先后投入3亿元创建9个城镇污水处理水质提质增效达标区,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入河。同时,加强箱(管)涵综合治理,完成梁溪河流域箱(管)涵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清淤6.5公里、1.8万立方米,并对杨木桥浜、西新河、东新河等19条支浜全部实施“美丽河湖”升级工程。
2019年,以院士为领军人物,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船重工702研究所等院所近50名专家为班底的水质综合整治专家库组建;近30家资质高、专业强、信誉好的优秀治水企业受到遴选,水质综合整治企业库建立,为河长制工作科学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由“专家库”院士专家团队牵头研发的河道水体模块化净水装置,日处理水量达800-1200吨,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运行费用低,已在北庄河、西新河等多条河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