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生态环境厅近日通报了全省1月—7月地表水环境质量情况,吉安市以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分别为3.0038、2.9653的好成绩居全省“双第一”。
吉安市水质污染指标
今年1月—5月,吉安市省考断面水质居全省第一;但国考断面水质从全省第一退到全省第二,首次出现了水质下降现象。国考断面水质排名退位,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为此,吉安市主动出击,安排市水污染防治驻点专家团队对全市国考断面水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提交水质分析报告。
“今年1月—5月,全市14个国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的有9个,下降的有5个。”专家团队负责人周露露介绍,其中水质综合指数较高的国考断面分别为青原七姑岭3.7417、乐安洲上村3.7293、遂川江江口3.5716、通津3.5441、孤江江口3.5434。
究竟是什么污染因子变化导致部分国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升高?周露露指出,通过精准化排查溯源,今年1月—5月,部分国考断面水质恶化原因是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磷等因子变差。如青原七姑岭国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变差幅度达24.67%。其中化学需氧量数据变差最多,为129.55%,其次为生化需氧量,变差幅度为50%。又如乐安洲上村国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变差8.75%,其中的生化需氧量变差幅度高达300%。
分析影响国考断面水质恶化主要根源,一是受赣江支流沿线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影响;二是汛期水流增大,受面源污染以及支流沿线工业、污水处理厂排污影响;三是部分断面处在库区内或城区下游等人为活动较频繁区域,受周边环境影响,水质波动明显;四是部分支流水质自净能力降低。今年6月—7月,吉安市对9个水质综合指数上升的国考断面进行地毯式排查,发现17个类别问题,目前均已按要求整治到位。
江西省吉安市水质监测流程
输入网址、登录、点击,电脑屏幕即刻弹出了全市27个已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国考、省考断面分布示意图。如果还想深入了解,只需将鼠标移放到每个断面的图标上,电脑屏幕则立即显示这一断面的水质类别、水质指数、各污染因子数据等情况。这样的工作流程,专家团队工作人员每天反复操作。通过水环境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可以足不出户,实时掌握全市各个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排查解决水污染问题。
水环境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是由吉安市生态环境局和专家团队自主研发的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它由水质在线监控、在线分析、在线告警、在线溯源、在线调度、扩散分析、目标管控等子系统组成,具有水质监测预警、流域水质研判分析、流域水环境“一张图”综合展示等多种功能,可以实现对固定站点流域断面大数据科学管控、重污染水质结构细致分析、地表水污染预测预警、区域水污染容量测算,全面助力水污染防治效能提升。
吉安市依托水环境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建立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三级管控体系,打造“市级水质通报预警+县级情况反馈+团队现场反馈”的水环境闭环监管模式,推动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管理数据化、监测预警预报智能化、污染溯源排查常态化、风险隐患发现实时化、问题整改销号责任化,提高了水污染问题发现及处置能力。
在强化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监管的同时,吉安市利用无人船搭载水质多参数分析仪的先进技术,以走航监测的形式,推动水质监管触角向纵深延伸。从赣江干流拓展到支流,再拓展到小河小溪,全面打通水环境监管“信息孤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水质监管网络,实现对水质监管的全域覆盖。据统计,今年1月—7月,吉安市及时梳理分析全市27个国考、省考断面在线监测数据,发布预警提示52次,督促断面所在地的责任单位开展溯源排查整治工作,及时整治问题82个,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