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主体应当加强二次供水的日常管理,建立水质管理制度和检测档案,并保证二次供水设施周围环境整洁卫生。定期进行水质常规检测,每季度不得少于一次;定期对各类储水设施清洗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同时,每半年进行一次以上水质检测,水环境质量检验应委托有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进行,并在收到水质检测报告三天内将其公告给用户,保障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每半年进行一次不少于一次的水压测试,保障水压力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因此,二次供水的水质检测应当每半年进行一次,但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为了保障二次供水的水质安全,建议业主或物业公司定期对二次供水进行检测,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水压测试等工作。如果发现水质问题,应及时处理并通知相关部门。
二次供水水质检测标准涉及多个方面,以保障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检测标准和指标:
一、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色度:水体应无色或接近无色,色度过高可能表明水中存在杂质或污染物。
浊度:浊度是衡量水中悬浮物含量的指标,浊度不得高于1NTU(特殊情况下不得超过5NTU)。
气味和味道:水体应无异味和异臭,以保障水质的纯净。
pH值:正常二次供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超出此范围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总溶解固体:包括水中的无机盐、微生物和其他溶解物质,应在一定范围内。
硬度:主要指钙和镁离子的含量,硬度过高可能对皮肤和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二、毒理指标
重金属:如铅、汞、镉、铬等,这些重金属有毒性,应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内。
砷、氟化物、硝酸盐:这些物质在过量时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三、微生物指标
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应严格控制其数量。
菌落总数:菌落总数过高可能表明水质受到污染。
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也是重要的微生物指标,用于评估水质的卫生状况。
四、消毒指标
游离氯:当氯和游离氯制剂用作消毒剂时,管网末端的游离氯余量不得低于0.05mg/L。
二氧化氯:二氧化氯余量不得低于0.02mg/L。
总氯:使用一氯胺消毒时,总氯余量也有相应的标准。
五、其他指标
水温:正常情况下,二次供水的温度应与自来水公司供水的温度相差不大,一般应在5~25摄氏度之间。
悬浮物和杂质:二次供水中不应有任何悬浮物和杂质,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水样中是否有悬浊物,也可以使用过滤膜检测水样中的颗粒物和细菌。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增量指标和特定情境下的检测要求,如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等。这些指标的检测标准可以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来确定。
综上所述,二次供水水质检测标准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保障水质的安全和卫生。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并定期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和维护,以保障居民的饮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