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简称DO)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通常以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mg/L)来表示。
水质溶解氧主要影响因素
水温:水温是影响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这是因为水对氧的吸收能力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大气压:溶解氧的溶解度与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当气压增加时,溶解氧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盐度:溶解氧的溶解度通常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减少。盐离子对水分子的活性产生影响,减少了水分子与氧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水质标准
在我国水质标准中,溶解氧是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例如,《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水质优劣将地表水分为Ⅰ~Ⅴ类,其中溶解氧指标要求从高到低分别为:
Ⅰ类水:溶解氧必须≥7.5mg/L
Ⅱ类水:溶解氧不低于6mg/L
Ⅲ类水:溶解氧不低于5mg/L
Ⅳ类水:溶解氧不低于4mg/L
Ⅴ类水:溶解氧不低于3mg/L
溶解氧的意义
水质优劣指标:溶解氧含量高低可以反映水质的优劣程度。
水体自净能力指标:溶解氧值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水里的溶解氧被消耗后,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的时间越短,说明该水体的自净能力越强,水体污染不严重。
污染严重程度指标:溶解氧的高低能够反映出水体受到的污染,特别是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当水体受到有机物的污染时,水中溶解氧量将不断减少,甚至可接近于零,此时厌氧菌得以繁殖,使水体恶化。
水质溶解氧测量方法
目前,测量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方法有三种:碘量法、电化学探针法和荧光法。其中,碘量法是我国标准方法,但步骤复杂,不适合现场测定;电化学探针法步骤简单快捷,是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常用方法;荧光法则具有无需校准、响应时间快、测量结果稳定等优点,但仪器价格较高。
综上所述,水质溶解氧是衡量水体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并在水质监测、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