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藻即蓝菌门(Cyanobacteria),是一类能透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细菌,蓝绿藻植物菌门下物种又称蓝细菌、蓝绿菌、蓝藻或蓝绿藻、蓝菌,当中包括蓝鼓藻、蓝球藻等生物。是最原始的藻类之一。蓝绿藻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同时具有藻类和菌类的特性,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且PH值较高的水体中,喜高温,当水体PH8-9.5、温度28-35℃可大量繁殖;适应性强、繁殖迅速。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绿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绿藻爆发,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会因为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更为严重的是,蓝绿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大约50%的蓝绿藻爆发中含有大量毒素。这些毒素除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是由蓝藻水华,如固氮的鱼腥藻(Anabaena)、束丝藻(Aphanizomenon)、拟柱胞藻(Clindrospermopsis)、胶刺藻(Gloeotrichia)和节球藻(Nodularia),非固氮的微囊藻(Microcystis)、颤藻(Oscillatoria)和鞘丝藻(Lyngbya)等爆发所产生的一种肝毒素,它对蛋白磷酸酶1 和蛋白磷酸酶2A 具有抑制作用,因此与肿瘤促进作用有直接关系。
随着中国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剧,蓝绿藻水华和赤潮的发生逐渐增加。80% 的蓝藻水华都可以检测出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它对水体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微囊藻毒素为七肽单环肝毒素,结构中存在着环状结构和间隔双键,因而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它能够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当细胞破裂或衰老时毒素释放进入水中,同时它还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颁布,将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限制为1μg/L,该标准的实施对水源水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及时了解蓝绿藻的状况,不管是水产养殖,饮用水源等水质管理中,都会选择使用蓝绿藻变送器对水中的蓝绿藻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蓝绿藻监测方式有计数法和荧光法,计数法虽为国标方法,但是因为费时和难以作到实时的数据,难以跟踪水体变化,因此只适合于作实验室里的测量方法;而荧光法因为能监测水体的实时数据,因此使得蓝绿藻在线监测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