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特别是石油类会不可避免地引入并残留于水体环境中,对其造成危害。油是我国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的项目之一,水中油类物质的测定就变得十分重要。
什么是水体油类污染?
水体油类污染是水体污染形成的一种形式,在海洋污染中较为常见、严重、主要污染物是石油。我们一般把受到石油污染的水称为含油污水。据了解,含油污水的8%是自然形成,剩下为人类活动造成。其中自污染来源有海底、大陆架渗漏,含油沉积岩缺损等;人类活动来源有油轮事故和海上石油开采引起石油泄漏与井喷事故,港口和船舶作业时含油污水排放,石油工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洗车业含油废水排放等。目前,油类污染物在水中主要有浮油、乳化油、溶解油、凝聚态的残余物四种存在形式。
水体油类污染的危害
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一旦含量超出水体自净能力,就会在水面形成厚度不一的油膜,这层油膜会阻断水面与大气联系,让水中的溶解氧降低,影响水的自净能力,进入水质恶化与二次污染的恶性循环。对于鱼类来说,只要生活的水体环境中,油类污染物含量超过0.01mg/L,鱼类生理活动就会受到限制,而鱼肉本身也会带有石油味变得不能食用。水中植物则因为含油污水中含氧量不足以及无法受到足够光照停止生长,甚至死亡,最终导致水发臭变质,水中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此外,即使是轻度污染的含油污水,如果用来灌溉农田,或者周边土壤种有植物,水中油类污染物就会直接通过土壤、水,进入植物体内,破坏植物细胞,影响植物呼吸、光合作用,并且这些污染物会在植物中累积,持续破坏周围生态。石油具有挥发性,同时含油污水会进入水循环,最终,污染物(石油)会通过人体呼吸、皮肤接触、饮食等直接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器官正常功能,引发皮肤癌、肺癌、色素沉着、视听能力受损等疾病。
水质油类污染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油类污染物检测方法包括重量法、浊度法、色谱法、荧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以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相关方法的联用技术。其中在2018年生态环境部对石油类物质测量原有标准做了修订,新增发布了水质石油类测量标准HJ970-2018《水质石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和修订了HJ637-2018《水质石油类和动物油类红外分光光度法》,并且该标准将在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红外分光光度法借助红外分光光度计,全面考察了石油类污染物中碳氢链的伸缩振动情况,能准确得出石油类污染物的总含量。